卢梭思想溯源——读《论科学与艺术》
  前两天读了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译者何兆武,西南联大毕业。大学七年中,本科学习了土木、历史专业,研究生则主修哲学和外语。他精通英德法三语,又有历史与哲学的专业背景,对原文的理解很透彻。他翻译了很多重要的人文社科著作,主要集中在罗素、卢梭和康德的作品,特别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卢梭《社会契约论》,一直以来是权威的经典译本。
  
  《论科学与艺术》是卢梭的第一篇论文,写作的初衷是为了参加一份报纸的征文比赛。多数人都会从正方来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卢梭另辟蹊径,从反方观点入手,痛斥科学与艺术的阴暗面,借机针砭时弊、阐释自己的政治观点。最终,他凭借此文夺得桂冠。
  
  正如卢梭所言,这篇文章“虽然充满了力量与热情,却完全缺乏逻辑与章法”,这个评价很中肯。文章前半部分是一种演说式的、雄辩的语言,论据众多但论证逻辑薄弱,乍一听有理,细琢磨却经不起推敲。作者引用历史上数个文明帝国被蛮族征服的例证,痛斥科学和艺术让人们失去纯真的自然状态,逐渐变得堕落、玩物丧志,因此轻易就被蛮族击破:“当生活日益舒适、工艺日臻完美、奢侈之风开始流行的时候,真正的勇敢就会削弱,尚武的德行就会消失”。这种立论缺少历史视角的严谨,自然不可轻信。但更重要的,不是认同或批判作者的论证逻辑,而是要找到这一连串例证背后的关键词——自然。
  
  自然,是卢梭思想的主线,而这篇文章就是他思想的源头。与霍布斯暴力、野蛮的自然不同,卢梭的自然状态强调人类的纯洁性,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平静祥和,那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但是因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艺术品位不断上升,于是奢靡之风盛行,自然状态遭到了毁坏,道德日渐沦丧。然而,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直接推导出道德的败坏,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逻辑上,都极为有悖常理。卢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急需一个媒介来合理化这种联系,于是就有下一部分对财富的批判。
  
  卢梭认为,自然的毁灭与道德的沦丧,主要原因在于“奢靡之风”的影响,换言之,即财富集中在了某一部分人的手中。金钱将人异化,变成实现目的的工具,甚至将人变成奴隶。这种通过金钱来掌控他人的欲望,诱惑人们开始追求金钱,弃道德于不顾。这种金钱至上、追名逐利的社会是对自然状态的大反动,走向毁灭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卢梭在这里巧妙地建立了一个等式,将论文主题当作表面原因,用以切题;实质原因则被包裹其中,充当表面原因与结论间的媒介,以阐明其真义。
  
  这种关系可以用等式x+y=z来表示。其中z代表社会道德腐败的结果,x为财富增长,y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实质原因与结论对应,即x=z,则y=0。换言之,无论y代表科学艺术的进步,还是代表科学艺术的退步,抑或是科学与艺术之外的原因,只要能和财富增长产生联系,都不会影响到等式的成立,也就不会影响到最终的结论。
  
  由此可见,对卢梭而言,科学和艺术本身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实际上是想要借题发挥,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慕虚名的风气。由于两个原因之间的联系比较牵强,所以全文读下来会有一种严重的割裂感,逻辑很不通畅。因此,在阅读本文时,只要抓住自然和财富两个点,基本就能理顺逻辑,把握住卢梭的核心思想。至于那些慷慨激昂、冗长的例证和论断,就好比古代大多数应酬诗一样,华丽的词藻大量充斥其间,却不过逢场作戏(向评审委员会卖弄学识)罢了,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即可,不必多费精力。
  
  这篇文章虽然稍显混乱和稚嫩,但卢梭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观点,特别是关注财富的积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于是有了下一篇更精彩、更深刻的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